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讯(通讯员:许思蒙 徐靖)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吉林省关于关爱青少年成长的相关政策与要求,切实将关爱传递给少年儿童群体,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积极响应号召,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精心策划并开展了“学伴+”重点学生群体网络学业互助计划。

张雯宣
24届统计学24080201班学生,暑假期间曾参加“学伴+”、三下乡实践活动。在本次意义非凡的学伴加活动中,我有幸承担起跨越学段的教学任务,为一名高中生提供数学的辅导。全新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面对完全陌生的教材体系与未曾接触过的崭新文章,每一次课前的准备工作都变得尤为关键,需要投入比以往多得多的时间与精力。这对我而言,是极大的锻炼,也是一次宝贵的蜕变。我学会了如何像一位“知识勘探者”一样,深入陌生的文本“矿脉”,精准挖掘核心知识点与语言难点。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将教材中看似独立的“知识点”巧妙串联、深度拓展,编织成一张清晰、立体的“知识网络”的能力。课堂上,我力求讲解细致入微,逻辑层层递进,确保两位不同年龄段、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都能真正吸收、融会贯通。

杨海
2022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20806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活动,比如三下乡,“学伴+”等,希望通过各种活动提升自己,帮助他人。参与这次学伴+活动,内心积攒了诸多感悟。在活动中,我辅导的是二年级的数学学科,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数学辅导,而是一段与稚嫩思维相伴、用耐心滋养成长的特别历程。活动初期,我确实有些困扰。担心将知识讲解得过于枯燥,难以让小孩子记住;也怕那些抽象的概念,让他们难以理解。但当看到他们带着求知的眼神向我发问时,我便安定下来。每当他们经过努力掌握了知识,流露出喜悦的神情时,那种从心底升起的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这次志愿活动让我深刻明白,二年级数学教学不只是让他们记住公式、算对题目,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中播下对数学感兴趣的种子。我尝试用多样的方式讲解知识,将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更易被他们接受的形式,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看着他们从对知识的陌生到逐渐熟悉,从理解困难到能够运用,我真切体会到,教学并非单向的输出,而是与他们一同探索的过程。同时,这次活动也让我更加懂得启蒙教育的重要性。看到孩子们在掌握知识后,展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我忽然明白,我们所做的不只是传递知识,更是在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与品质。志愿服务不只是帮助他们掌握了当下的数学知识,更让我在与这些孩子的相处中,感受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意义 —— 用爱心与耐心,陪伴他们一步步爱上学习,慢慢成长。
在“学伴+”活动里,志愿者们用爱心与知识搭建沟通桥梁,实时记录辅导过程。他们针对学生薄弱学科专项辅导,陪学生完成寒假作业,还化身“知心朋友”给予慰藉关怀。志愿者在付出中成长、袒露真心,让知识的温暖跨越网络,传递到每位学生心中。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入推进此类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服务模式,汇聚更多的青春力量,为青少年的学业进步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知识的火种在志愿精神的传递中熊熊燃烧。
(审核人: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