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数学与统计学院2025年系列学术活动第二十七场

发布日期:2025-10-15    作者:     点击:

(通讯员:孙欣)20251014日(星期二)下午16:00,我院特邀淮阴师范学院王玮明教授,在北湖东校区教学主楼228室为同学们作学术报告。旨在拓宽我院学生学术视野、提升综合素养。学术报告由我院数学系主任杜润梅教授主持召开,本院全体研究生和部分老师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会。

报告人简介:博士,二级教授,淮阴师范学院“翔字学者”江苏省十四五“数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淮安市传染病防控及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担任浙江省十二五“应用数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生物数学与传染病动力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在《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出版《计算机代数系统与符号计算》等专著2部,提出分数阶SIS模型全局稳定性研究框架及基本再生数阈值判定方法。入选爱思唯尔 2020--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科睿唯安 2021-2022“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及斯坦福大学 2022-2024“全球前 2%科学家”等榜单。任中科院二区 SCI杂志 Advances in Continuous and Discrete Models 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编委。

报告题目:记忆效应与瞬时传染病传播的协同演化机制研究

报告摘要:基于传染病传播机制,将个体在仓室间的停留时间分布、生存概率函数及历史传播过程等要素纳入统一分析框架,通过广义连续时间随机游走方法,建立了记忆效应与瞬时传染病传播的协同演化机制模型(简称frSIRS模型)。

报告会上,王玮明教授围绕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应具备的科研态度与方法,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科研应建立在热爱的基础上。只有始终保持对科研的热爱,才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科研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其间难免充满困难与挫折。新时代的研究生应具备勇往直前的精神,深刻认识到困境正是锤炼科研心性与能力的最佳熔炉。唯有在挑战面前不放弃,在挫折来袭时不退缩,方能穿透迷雾,触及真正有价值的科学发现。

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深刻揭示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王玮明教授借此告诫我们,在开启科研之路前,首要之事在于”——即明确研究方向。这如同远航前必须校准罗盘,选对方向,后续的每一分努力才具有意义。

三、新时代的研究生当有开放的格局与谦逊的胸怀。要主动走出去,敢于在学术交流中亮出自己的观点,让科研成果接受严格评议。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却无比珍贵的淬炼过程,是个人研究走向成熟与自信的必经之路,也是在批评与反思中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王教授在报告会中,亦从数学建模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应用数学的创新问题。他指出,高水平的创新通常需要将新模型新方法新的动力学行为这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即用自建的新模型匹配独创的新方法,最终诱导出新的动力学行为

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实践层面,发现新方法无疑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为此,他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替代策略:鼓励研究者将创新着力点放在构建新模型上,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前人已发展的老方法,同样可以揭示出新颖的动力学行为,这为青年学子切入前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在报告会的最后,王玮明教授勉励大家要将此刻的热情转化为投身科研的持久动力,珍惜每一天,踏实每一步。科研之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希望各位以此为起点,不负韶华,让青春的篇章在实验室里、在文献堆中、在每一次思考与突破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审:关迪

复审:杨凯

终审:王丹、王纯杰

数学与统计学院

2025年10月14日


上一条:数学与统计学院2025年系列学术活动第二十八场

下一条:数学与统计学院2025年系列学术活动第二十六场